齒間隔板 (interdental septum)
(圖35)
•
包含由相鄰兩牙間的壁窩篩狀骨板所圍繞的海綿骨及
頰側、舌側的皮質骨板。
• 如果牙間空間很窄,隔板可能只有兩層篩狀骨板
• 牙根太靠近會產生開窗。
(圖36)
•
牙根隔板頂點的近遠心角度與附近牙齒的CEJ連線平
行。
• 牙槽骨頂點到CEJ距離在年輕成人是0.75-1.49 mm(平
均1.08mm), 會隨年齡增加。
• 在生理狀態下,齦溝底與牙槽嵴頂之間有一恆定的距
離,稱為生物性寬度(biological width),約為2mm, 內
含結合上皮和嵴頂以上的牙齦結締組織。
牙槽骨的形態
(圖37)
•
牙槽骨的外形符合牙根突出的樣子,有垂直凹陷向牙
槽骨邊緣方向成錐狀。
• 齒頸部的牙槽骨在頰側有時候會變厚,是因為要加強
對抗咬合力。
(圖38)
開窗與開裂 (Fenestration and Dehiscence)
(圖39)
•
在牙根孤立區域沒有骨頭覆蓋稱為開窗,如果裸露一
直延伸至牙槽骨邊緣稱為開裂。
牙齒和牙槽骨經常承受咬合力,隨著時間及磨耗,牙齒側面變平,牙齒有向近心移動的傾向,稱為生理性近心移動(physiologic
mesial migration)。一般來說,到40歲時,從中線到第三大臼齒的牙弓長度可減少0.5cm。
外力及牙周組織
(圖40)
•
牙周組織的存在是為了在功用時能支持牙齒,它依靠
在功用時所接受的刺激來保持它的構造。
• 窩壁會反應牙槽骨對㚈力的回應。
• 造骨細胞在張力區形成骨質,破骨細胞及骨頭吸收發
生在壓力區。
• 骨小樑會循張力的路徑以最少量的骨質對咬合力做最
大的抵抗。
牙周組織的血管
(圖41)
•
上下顎牙周組織的血管來自inferior and superior alveolar
arteries,到達牙周組織後有三個來源:牙根尖血管,
來自牙槽骨、牙齦的血管。
齦牙結合部的防禦機制
(圖42)
Denton-gingival
junction是指牙齦組織與牙齒表面連接,封閉此軟硬組織的交界處,與㚈部致病因子相互抗爭的場所,也是牙周病的始發部位。
結合上皮 (Junctional epithelium)
(圖43)
•
圍繞齒頸部,複層鱗狀、非角化上皮。
• 牙齦對牙齒的附著稱為上皮附著(epithelial attachment)
,包含內基底板(inner basal layer)和半橋粒
(hemidesmosomes)組成。
(圖44)
•
冠端有10-20層細胞,根端只有1-2個細胞,健康組織
的根端位於CEJ。
(圖45)
• 長度0.25-1.35 mm
• 更新速度快,4-6天
結合上皮 的臨床意義
• 易被機械力穿透或撕裂
• 探測牙周囊袋時,探針會穿透到結合上皮內,使臨
床探測深度大於組織學牙齦溝深度。
• 做洗牙及牙根整平術時,器械容易撕裂穿透結合上
皮。
• 可通過牙齦液、發炎細胞、免疫防禦成分。
• 更新快,維持宿主細菌間的平衡並快速修復受損組
織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