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齦溝 (Gingival sulcus)
(圖9)
• 游離牙齦與牙面之間的空隙
• 臨床檢查牙齦溝的深度是一個重要的診斷指標
• 在絕對理想衛生的情況,牙齦溝的深度是0mm或接近
0mm。
• 組織切片上牙齦溝的深度曾報告是1.8mm,差異0-
6mm;其他的報告有1.5mm和0.69mm。
• 臨床評估是計算牙周探針穿過的距離,組織上的牙齦
溝深度並不完全與牙周探針穿過的深度一樣。
• 所謂臨床上人類正常牙齦溝深度是2-3mm
• 溝底位於CEJ,牙齦溝內壁為複層鱗狀上皮,一般無
角化層。
附著牙齦 (Attached Gingiva)
(圖10)
•
與游離牙齦相連續,呈粉紅色、堅韌、與下方牙槽骨
的骨膜緊密結合、血管較少、不能移動。
• 附著牙齦與牙槽骨黏膜的界線稱為膜齦聯合
mucogingival junction
• 表面有橘皮樣的點狀凹陷,稱為"點畫"(stippling),牙
齦發炎時消失。
• 附著牙齦的寬度是另一個重要的臨床指標;是
mucogingival junction
和牙齦溝底部的㚈側投射位置的
距離;和角化牙齦的寬度不同,後者包括游離牙齦
。
•
黏膜上皮角化程度較差,結締組織較為疏鬆,血管豐
富,移動度較大。牽動唇頰,觀察黏膜的移動度,可
確立膜齦聯合的位置,從而測定附著牙齦的寬度
。
(圖11)
Stippling
(圖12)
• 附著牙齦是複層鱗狀上皮
• Stippling 是由於結締組織的乳突層突出
• 與角質化的程度有關係
牙齦的寬度
(圖13)
•
上顎頰側附著牙齦最寬處在門牙(3.5-4.5mm in maxilla
,3.3-3.9mm in
mandible)最窄處在小臼齒(1.9mm in
maxilla,1.8 mm in mandibular
first premolars);下顎舌
側最窄處在門牙,最寬處在臼齒區。差異1-9mm。
• 附著牙齦附著牢固,表面角化良好,對局部刺激有較
好的抵抗力
。
牙間牙齦 (Interdental Gingiva)
(圖14)
•
前牙區呈三角錐形狀,後牙區頰舌方向比較平,充滿
於相鄰兩牙接觸區根方的齦外展隙中,由游離齦和部
分附著齦構成
。
• 由於牙間牙齦的存在,游離牙齦在齒弓呈現一扇形的
外觀
。
• 牙間牙齦的形狀由牙齒之間的接觸關係、鄰接牙面的
寬度、CEJ的走向來決定
。
(圖15)
•
相鄰牙接觸點的存在與否、接觸點至齒槽嵴的距離、
萎縮的存在與否對牙間牙齦的形狀也有影響
。
• 在小臼齒和臼齒區,這些牙齒是鄰接面而非接觸點
• 既然牙間牙齦的形狀與牙齒鄰接面的外形一致,在小
臼齒和臼齒區牙間牙齦形成一凹陷"col"。
齦谷 (col)
(圖16)
• 牙間牙齦有一vestibular(VP), 一lingual(LP)部分
,由
齦谷分開
。
• 上皮無角化,對局部刺激物的抵抗力較低,牙周病易
始發於此
|